大众网记者 徐付彪 德州报道
6月28日,“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专题宁津县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。宁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、党组成员李爱新介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。
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宁津县重点实施了乡村组织聚宁、产业活宁、人才兴宁、生态美宁、文化润宁五大“宁字号”突破工程,探索出了可借鉴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县域工作经验。
组织聚宁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
宁津紧紧抓住人、权、事三个关键,建强农村红色堡垒,增强党组织组织力,全面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广泛合力。
推出系统化管理模式,激发关键人发挥“关键作用”。制定《农村干部系统化管理办法》,全面健全党支部书记系统化管理体系。2016年4月,宁津成立全市第一家由党支部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,成为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县,探索实施“以地入股、按股分红”的土地股份化、集约化运营模式,被称为“陶庄模式”,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。由此开始,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加速推开,为现代农业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同时,创新“权力清单+智慧村务”管理模式,小微权力云端运行、阳光公开。探索多元化村民议事,让“大家事、大家议”。
产业活宁提升农业建设新动力
宁津县不断探索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,初步构建了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持续提升。
“吨半粮”创建进展顺利。建立书记抓粮、党政同责机制,层层落实“指挥田”。同时,“数字种田”场景融入农业生产全周期,实现节水、节肥、增产,经验做法得到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刊播报道。
“食品名市”有序推进。“一心多元”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蔚然成型。“一心”,即建设民天农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,打造辐射京津冀及周边的“仓储+加工”型冷链物流基地,全面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。“多元”,即立足镇域特色实际,建设了良种繁育、苗木花卉、设施蔬菜等14处特色农业园区,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。同时,发布“津尽悠味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大力发展精深加工,推动农产品由卖“原字号”向“制成品”转变。
合理利用土地资源。紧紧抓住省《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》释放的机遇,结合全市“三类地”开发利用工作,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、集约高效利用,蹚出了一条农村建设用地有序腾退、助力“三园共建”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宁津路径。
人才兴宁发挥人才引领新作用
一是打造一支干部队伍。二是打造一支新农人队伍。其中,在培养产业工人方面,创新了“厂中校”产教融合育人模式,把学校建在工厂里,推行“双导师”制、学徒制,探索市场化培养模式,累计输出行业专业人才4500余人次。
三是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。建立农民技术职称制度,为乡村振兴选拔培养懂技术、会经营、善管理的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104人。
生态美宁实现农村面貌新变化
“一场联赛”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。在全市率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月观摩、月评比,为打好攻坚战、持久战,升级为年度联赛,书记、县长当评委,县直部门现场打分。
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宜居城市。推进农业水价改革,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“宁津模式”,入选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,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10个县(区)之一,是山东省唯一县。
创新了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。坚持疏堵结合,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取缔“散乱污”企业达3000多家,但绝不搞一关了之,始终站在企业、群众利益上想办法、找出路。经过充分调研,规划建设了5处乡镇共享园区,引导小微企业入驻新园区,实现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,带动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系统性重塑、整体性蝶变。
文化润宁实现农村面貌新变化
红色文化持续为城市铸魂。宁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,诞生了一支“大义大爱、无私奉献、听党指挥、永葆信念”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。近年来发掘整理《兵出渤海湾》《西风烈》等6部著作,山东电视台摄制3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《西征记》,建成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,入选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;宁津籍作家郭澄清《大刀记》家喻户晓,将红色文化与杂技文化深度融合,编排情景剧《大刀传奇》赋予新时代内涵,更好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。
“在地文化”全面丰富城市内涵。宁津有长官包子、大柳面、保店驴肉三大美食,宁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山花剪纸、“刘记丫头”蟋蟀罐等一批地域文化产品享誉全国。
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文明乡风。宁津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,与国家级融媒体中心试点统筹推进,全面塑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,培育形成了向上向好向善的乡村文明风尚,先后入选中国好人2人,山东好人65人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